项目分类
-
双辽市扶贫故事汇~教育扶贫
发表时间:2019-02-27 浏览次数:89
助寒门学子 育栋梁之才
大家好,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,就从这张照片开始。当年的红岗小学,只有十间土坯房,4名教师和19名学生,冬天老师讲课时嘴里带着哈气,孩子们小手和小脸儿全都冻得通红通红。虽然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,但始终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。由于校舍破旧不堪、师资力量不足,村民们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里去读书,一年下来要多花费将近2万元。
当包保单位四平市检察院姜生检察长来到这的时候,第一眼见到这破旧的学校,心里不由想到“扶贫要从孩子抓起,拔出穷根才是扶贫的重中之重啊!”这样看来,办好村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扶贫工作。从此,姜生检察长的心就跟贫困孩子们连在了一起。
为筹建校园,他上下协调,奔走呼吁。在他的沟通下,李维新等12位企业家慷慨解囊,筹措善款500多万元。2016年村小动工开建,几个月后1000多平方米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!教学楼建好了,可里面还空着,四平市检察院又向学校提供了25台教学设备,教师办公用品70多件。市教育局配全了“三室”设备,更新所有班级课桌椅70余套。又为学校选派了新招聘的事业编教师。2017年在校学生增加到了70名,教师也增加到了14名,不仅本村的孩子们纷纷返回,周边村的孩子也慕名而至。老百姓再也不用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了,节省了一大笔费用,还有比这更实惠的扶贫吗?
我市贫困家庭孩子达1500余人。为了确保这些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,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指导下,市教育局全力开展教育扶贫攻坚,发生着一串串感人至深的教育扶贫故事。
在双辽市职业中专,有一个17岁的孩子,她叫杨晴,家住卧虎镇孤店村。性格活泼开朗,聪明伶俐,这是起初我见到她时留给我的印象。但命运无常,2014年的9月,杨晴的父母发生了一场车祸,父亲杨玉喜头骨受损,伤及脑干,母亲身体也多处骨折。虽然经过三个多月的手术和治疗,脱离了生命危险。但高额的手术费用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。
当医生告诉她,“父亲今后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清、昏迷状态”的时候,孩子哭了,毕竟她才14岁,她觉得自己的“天”塌了,曾经伟岸的身影,曾经为她遮风挡雨的大山就这样倒下了。
出院后,面对智力二级残疾,时常发生抽搐的父亲和没有痊愈的母亲,尽管中考考出了586分的好成绩,杨晴还是几度想要辍学。后来通过了解,就读职业类院校可以享受更多的资助政策,几乎不花什么钱。所以在母亲和老师的劝说下,杨晴打消了辍学的想法,选择了就读职业中专。
杨晴的学习成绩优异,和同学们相处的也非常好,老师也经常鼓励她,并帮助她申请了“雨露计划”。如今,享受着教育扶贫政策带给她的阳光和温暖,杨晴的脸上多了一份自信的笑容。
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有效落实,也给贫困家庭重新点燃了希望。毕业生王雪,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爷爷、奶奶、爸爸、妈妈还有弟弟六口人生活在一起。爷爷身患重病,常年卧床不起。再加上王雪九岁的时候,父亲出过严重的车祸,丧失了劳动能力,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。
2018年,当王雪收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她的喜悦和高兴溢于言表,十载寒窗、一举高中。可每年8000多元的学费对于这个家而言,却是无论怎么节省都无法凑足的天文数字啊!母亲低着头告诉她:“这学咱念不起啊!”话语中透露着一个母亲的无奈和愧疚。王雪却笑着说,妈,没事的,办法总会有的。可泪水却流进了自己的心里。
班主任一直关注着王雪的家庭情况,告诉她可以办理助学贷款,这让王雪抓住了救命的稻草。顺利的办完贷款后,每年的学费就有着落了,加上上大学后获得的各项奖学金、助学金以及打工赚取的零用钱,够自己的花销了。“等毕业后找到工作了,生活应该会有所改善吧。”王雪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。
杨晴、王雪只是众多受资助学生的一个缩影,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,孩子上学全都享受到了资助政策。学前教育资助、义务教育两免一补、高中助学金免学费、中职助学金免学费和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。特别是保障兜底户的孩子上大学,学费完全由政府承担,并给予每年8000元生活补助和路费补助,实现了各学段资助政策全覆盖。2016年至今,累计发放减免资助款3551万元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我市的教育扶贫政策犹如一股股清泉,滋养着每个贫困家庭的学子长成参天大树,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。
·下一篇 四平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赵连军到双辽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
·上一篇 文化催开幸福花——双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“文化下乡主题宣传月”活动纪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