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分类
双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->活动资讯
-
昔日“比排场” 今朝“比红榜”——红旗街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
发表时间:2024-05-15 浏览次数:50
近年来,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,大家在举办红白喜事时,越来越注重场面的热闹与气派。这种转变固然体现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攀比和铺张浪费。红旗街在最大程度的尊重传统习俗前提下,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出台《红旗街红白理事会制度》等规定,将全街红白喜事统一标准,设立“红黑榜”,在全街群众中掀起了昔日“比排场”,今朝“比红榜”的新风尚,破除了陈规陋习,推动了移风易俗。
(一)为群众减负“松绑”。婚丧嫁娶、迎来送往中的人情风俗承载着人们交流互动、情感沟通之功能,如今却变成了丧事比“孝心”,婚事比“财力”,建房乔迁比“气派”,生日祝寿比“影响力”,升学、当兵比社会关系的不正之风,剖析其原因,无不是攀比心理、从众心理作祟,这既加重了经济负担,又影响了社会风气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尤其是摊份子等“人情消费”,很多人碍于情面又不得不随风而行,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可想而知。在这种“随大流”的影响下,讲排场被相互效仿,使奢靡浪费、攀比之风更甚。
为了有效解决群众思想、经济上的“包袱”,红旗街在充分利用广播、黑板报、宣传栏、微信群、横幅标语等宣传媒介的同时,还创新宣传模式,组建以党员干部为主的“流动党校”小课堂,将移风易俗与党的政策宣讲相融合,依托学校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及道德银行等平台大力宣传移风易俗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移风易俗润物无声,引导群众主动落实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余事不办”,让群众真正减负“松绑”,给乡风文明持续“加分”。
(二)入户算好“炕头帐”。过去,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,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,婚丧嫁娶大操大办,"人情消费”愈演愈烈,许多事情越办越隆重,越办越阔气,一个丧事至少花费好几万元,一个喜事花费几十万元,群众内心反对却又无可奈何。为此各村三委成员化身“移动宣传站”,对有红事、白事操办的家庭提前介入,通过“拉家常”、坐炕头“算账”的方式把移风易俗政策传递给百姓,向他们介绍村内红白事“服务”基本情况,讲明白村内提供的政策和服务,为他们展示红白事简办的效果,引导村民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。
(三)村规民约定“规矩”。在红旗街,各村打造“公约墙”,将“小公约”张贴在公示栏中,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辖区村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。使村民行为准则有了文明“标尺”,明确将移风易俗纳入到村规民约,提出相关约条,旗帜鲜明地提倡节俭,反对浪费和攀比,在红白理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,按照简办、新办的原则,引导村民婚丧嫁娶事宜简办,减少奢侈浪费,减轻农民负担。同时成立专门督导组定期对各村进行巡视,坚持街抓村干部,村干部抓红白理事会,纪工委、民政部门定期督导。建立领导干部办宴报备、热线电话监督举报等制度,完善宣传发动群众、树典型引领示范、部门参与协调推进等工作机制,着力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、长效化,不断促进党风、政风、民风持续向好,形成良性循环。
(四)让上红榜者“吃香”。在红旗街,为了让上红榜者“吃香”,规定上红榜者享受“福利”:①将移风易俗纳入道德银行积分里。自己家涉及红白事遵守移风易俗相关规定的户,给予一次性20分奖励,不遵守的一次性扣20分。对于参加红白事遵守规定的,年终给予5分奖励。②建立模范家庭“VIP”政策奖励机制。对在移风易俗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家庭,可评选为“VIP”用户。具体体现在以下:一是优先享受低保、免息贷款、医疗保障等业务办理。二是家庭成员入团、入党、评选村民代表优先。三是优先办理子女上学期间助学贷款、奖学金等业务。四是优先安排村里雇工、外地就业岗位。
(五)基层治理“新样板”红旗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,完善“微治理”事项清单化管理。深化“干净人家”、“最美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。健全并发挥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。通过基层党建引领村级治理,抓实移风易俗改革,深入组织开展“倡导婚事新办、倡导丧事简办、倡导余事免办”各项主题活动,引导村民从乡村治理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主人翁”,推动共建共治,促进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,实现村风民风根本好转,打造移风易俗“红旗小样本”。
·下一篇 郑家屯街新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司法局开展“守正道、送新风”普法宣讲进社区活动
·上一篇 服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“扫黄打非”专项检查活动